第(3/3)页 根本不知道这小子跑到哪里去了。 有人怀疑,也就是这段时间,刘备结识了曹操。 因为这一段时间,曹操没有做官,正在家里隐居。 曹操家在谯郡,这地方距离丹阳不远。 刘备完全有可能在此期间结识曹操的。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? 我们无论是在《三国志》还是《三国演义》中发现,曹操在对被吕布完败的刘备非常恭敬,据《三国志》中的记载,双方可是从未见面的。 自从徐州被破,刘备在曹操身边受到的待遇甚厚。 先主败走归曹公。曹公厚遇之,以为豫州牧。 表先主为左将军,礼之愈重,出则同舆,坐则同席。 出则同舆并不是一个随便拍脑袋就会出现的动作,而是当时汉人表示兄弟情义的一个社交礼仪。钟会为了表示与姜维的亲近,也曾经这样干过: 会与维出则同舆,坐则同席。 灵帝末年,备尝在京师,复与曹公俱还沛国,募召合众。会灵帝崩,天下大乱,备亦起军,从讨董卓。 这段记录说明了什么? 说明刘备在灵帝在位期间曾经出现在洛阳,还多次与曹操前往沛国募兵。更强的是,刘备也参与了关东诸侯讨董联盟,只是附从在某一支军阀之下。 《英雄纪》记载:刘备非但与曹操旧相识,也确实参与了讨董联盟 那我们从刘备的履历中如何来寻找这段经历? 这个阶段,《三国志》却记载得非常简单: 顷之,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,先主与俱行,至下邳遇贼,力战有功,除为下密丞。复去官。后为高唐尉,迁为令。 在逃亡后不久,刘备就遇到了毋丘毅,于是跟随他前往丹杨募兵。此事应该在刘备离开安喜县后不久。 之后刘备立功,受赏,再离职,直到最后成为高唐令。 刘备这段经历记录的是公元184年至190年之间,而曹操在这期间先为济南相,后回乡隐居,直到188年才应灵帝之邀重新回到洛阳担任典军校尉。 刘备在多次为官不顺后想到了在洛阳的老师卢植。 也就是说,《汉末英雄传》所记“备尝在京师”应该就在188至189年期间,此时的刘备为何在洛阳出现? 因为他“复去官”了。 此时的他选择前往洛阳,结交人物,投递简历。 为什么去洛阳? 因为他的老师卢植在洛阳! 而最终的结果就是“后为高唐尉,迁为令。” 看来这一番在京城的运作还是有效果的。 那刘备在京城洛阳是如何运作的呢? 我们不得而知,但从“复与曹公俱还沛国,募召合众”来看,曹操是认可刘备的能力的,或许他曾协助毋丘毅募兵的履历,帮助他获得了曹操对其能力的信任和肯定。 刘备跟随曹操募兵,或许正是曹操看中了他跟随毋丘毅募兵的经验 以上这些资料,我们似乎找到了从184年到191年期间刘备的奋斗史。 公元184年,刘备因镇压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。 后因鞭打督邮弃官逃亡。 没多久后遇见了前往丹杨募兵的毋丘毅。 于是刘备率部追随他一同前往丹杨,并在下邳一带立下战功,毋丘毅在回京之后向朝廷表功,于是刘备被封为了下密县县丞。可刘备在下密呆了没多久,对这个职位依然不满意,再次选择罢官离去。 随后,刘备发现只靠战功和人头是无法在官场立足的。 于是他决定前往洛阳,追随自己的老师卢植。 通过卢植的关系的举荐,刘备与曹操相识并一同多次前往小沛地区募兵,形成了良好的个人及合作关系。 经过在洛阳一段时间的打拼及运作,刘备又一次被任命,这一次被派往高唐县担任县尉,不久之后便升为县令。 公元190年,关东诸侯结成联盟讨伐董卓。刘备此时所在的高唐县隶属于青州平原郡,他很有可能跟随袁绍或是桥瑁参加了本次征伐。但当联盟解散之后,刘备回到高唐,发现高唐县遭遇了黄巾余党的攻击。 在联盟也未能获益,老巢高唐也被黄巾余党所破,刘备此时想到了老同学公孙瓒。 于是他一路向北,投奔公孙瓒去了。 所以要问曹操与刘备是何时相识? 应该是在公元188-189年。 当然,从以上这些东西我们也能看出一个问题,那就是刘备弃官几乎已经是惯犯了。 经常动不动就弃官跑了。 或许这也是跟刘备老是不能重用有关系,这家伙显然是个官场刺头啊。 这就是东汉末年了,乱世来临,不然妥妥的会被朝廷拉黑的。 这家伙,动不动就弃官,谁还敢用你。 当然,可能也跟刘备这时候没有长远谋划有关系,也许这个时期的刘备就想着功名利禄吧。 后面跟诸葛亮说什么欲伸大义于天下,多半是后来经过十几年的历练,才生出了这样的思想。 一句话,刘备非久居人下之人。 /107/107721/28519137.html 第(3/3)页